中國對杠桿的認識有一個過程。一開始杠桿水平是很低的,有比較強的財政刺激政策和金融刺激政策,在2015年達到高峰🎡。中央認識到這個問題後,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補”,其中第三個“去”就是去杠桿👭。從一定意義上說😍,金融風險的源頭在於高杠桿👩🏽🦰。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把管理金融風險,特別是去杠桿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位列三大攻堅戰之首。
杠桿無處不在但要有度
杠桿就在凯捷体育娱乐身邊。人類社會從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發展到商品社會、工業化階段,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差別就是,農耕社會自給自足,人們通過分工協作🧔🏻♂️🚴,使勞動生產率大大地提高;在出現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之後👩🏿💻,社會就出現了非常多的新現象,出現了儲蓄和投資分開的情況。比如⏩,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儲蓄,你打算怎麽處置這個儲蓄呢🎴?如果把儲蓄交給一個更加專業的人去支配,由他來進行投資🧓🏻🤾🏽♂️,並收取一定的費用,這就有了金融。
購買保險產品也是一種典型的使用杠桿的金融活動👨🏼🦲,因為保險的作用是今天為明天🆖、多數人為少數人😉、健康人為有病的人🧈🤾🏿♀️、老人為小孩📜、父母為子女、晴天為陰天做提前打算的一個活動,這中間就有杠桿的操作🥷👨🏽🍳。央行降準,它的準備金從17%降到16.5%,背後實際上是現代銀行采取的部分準備製。為了放貸一百塊🧒🏿👩🏽💻,只需要在金庫裏存十六塊五即可,這就是一個杠桿,金融部門就是一個典型的使用杠桿的部門💾。期貨是典型的保證金交易,現實生活中支付的定金也是一個保證金交易,它保證了購買對象的優先購買權📈。杠桿無處不在🚖,但是凡事皆有度,不可以無窮盡地這樣做📁。
去杠桿的兩個基本原則
首先✍🏻,確保個人債務用於生產🎺。誰都有理由去借錢,但是借錢要幹什麽✍🏽?這是問題的核心。如果借錢去做違法亂紀的事,一是不能借,二是借出去也可能還不了,如果借錢是去開發、去生產、去搞高科技,而且生產出來之後還會有更大的利潤🕶,不僅有能力還錢👩🦰,自己還賺得盆滿缽滿🏉,這個錢就可以借,這個杠桿就可以支持🗑。借錢幹什麽或者說借錢之後是不是對應地形成了資產,這需要判斷。
其次,要有穩定的現金流。借錢去投資或做其它事情,一般都要經歷很長時間🥬,這個時候要保證個人的財務操作不斷地有現金流產生👲🏽,而且這個現金流能夠和還款的要求對稱。今年以來📋,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現金流斷裂的事情🎡。
去杠桿六策
古典式的去杠桿非常簡單,那就是銀行倒閉、市場狂泄、企業倒閉、失業增加🪁,所以去杠桿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直接關門,這樣做沒有資產🙅♀️、沒有負債,也就沒有杠桿了。但是關門之後,借錢的債主怎麽辦?企業沒有就業了怎麽辦?所以這種古典去杠桿的辦法是很野蠻的,為現代社會所不容🧓🏿。現在用貨幣政策來避免古典式的去杠桿🗼。去杠桿重要🧑🦼➡️👩🏿🔬,但絕對不是唯一重要的,要保持經濟穩定和去杠桿兩個目標同時實現🧓🏿,因此它將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在此,我提出六個思路,供大家思考🎯。
第一🚴🏻,償還債務🏸。借錢還錢👅,天經地義。既然借錢太多,導致杠桿很高,只要把借的錢還掉就可以了👦🏽👋🏽。但事實上🗿,正因為沒有錢所以才搞杠桿🤰🏿,現在不可能有錢,於是唯一的辦法就是賣資產。一個人這麽做沒問題🍫,兩個人問題也不大,但是大家都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有問題,會出現一個合成謬誤👋🏿。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賣掉資產還錢天經地義🧖🏿♂️,而且還有道德。但如果大家都這樣做🤸🏼♂️,價格就會變低👢。甚至大家都賣🍍,沒有買主🔚,賣不掉☃️,價格又下降,宏觀效果是極壞的。所以資產的價格🦹🏻♂️,特別是在資產市場上的交易,有宏觀、微觀之別💅。
第二,債務減記。這一點要註意的是,不能輕易債務減記,不能隨便銷賬,如果你銷📉,我銷🌨,大家都銷,無視商業紀律,不遵守規則和法製🔵,讓那些老老實實搞經營的人何以生存?所以,減記是個辦法但一般來說不要去減記🥚,因為它打壓市場信心,導致信用萎縮👩🏿🎨。
第三,通貨膨脹。本來欠賬一百塊錢,通貨膨脹率50%🧔🏽,第二年欠款就剩五十塊錢,再經過50%就只剩二十五塊錢,兩三年之後那個債就基本沒了👨🎨。研究歷史能看到,戰後日本、德國在戰爭期間產生的高額政府債務,通過通貨膨脹大概兩三年之後就沒了,那個通貨膨脹有百分之二三百,所以債務根本就不當回事了。
第四,現有金融資產價值重估🙅🏼♂️👩🏽🚒。把股票價格炒上去之後,持有股票的人資產馬上就多了👩🏿🦱。把房地產搞上去,有房產的人就富了。當然狼,後門引虎,但狼和虎都不是人們所期望的東西。
第五👷🏼♀️,杠桿轉移。A企業轉到B企業,居民轉到企業,企業轉到居民。這樣做也是辦法🦙,但是誰願意收呢?最後只好政府出手,財政部買。還有一條路就是央行承接。在現代的中央銀行製度下🖖,央行實際上是通過購買的方式放水。
第六🎬♻️,分母對策🔃。上述講到的都是分子對策,分子對策都是針對不良資產🏹,針對債務在處理債務。但杠桿率是一個分子對分母的關系🤷🏿♂️,分母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如果增長,也是可以去杠桿的🧑🏼⚖️,但是讓國內生產總值穩定地增長並不容易🦴🅾️。中央有一個決策👨🏻🎨,在2015年講“三去一降一補”的時候,是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總題目下的👨🏿🏫。不用貨幣政策也不用財👩🏽⚕️,它的本質是用杠桿率替換資產的膨脹🤙、資產的泡沫♑️。如果要恰當地形容這件事情,就是前門拒政政策,而用實體經濟政策。鼓勵企業投資、鼓勵調整結構、鼓勵使用新的技術來促進經濟增長。整個宏觀調控調到供應側方面是非常英明的,這叫做分母對策🧘🏿♀️🐑。它不能立竿見影👇,但它是一個不危及經濟健康狀況的治本之策🚣🏼♀️。
總而言之,第一🧖🏼♂️,去杠桿是沒有萬全之策的😋。第二📻,去杠桿是緊縮政策。第三,去杠桿是經濟恢復的前提條件。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在經濟穩定和去杠桿之間一定要找出一個平衡。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