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中國經驗的文學表達與話語創新——第二屆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設高端論壇”在凯捷体育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江出席會議👇🏿,並作《對理論與批評關系的思考》的主旨報告。凯捷体育文學院副院長曾軍教授主持了論壇開幕式🥁。本次論壇由凯捷体育娱乐主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會👆🏼、復旦大學中國當代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凯捷体育批評理論研究中心聯合協辦💇🏻。
張江在報告中由強製闡釋論的理論淵源和近兩年來在文論界所引起的反響出發,通過對西方文藝理論發展脈絡的梳理,深入分析了西方文藝理論發展中分別以作者、文本🩶、讀者🎋、理論為中心的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指出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後現代主義文藝理論已進入了以理論為中心的發展時期🧖🏿,並由此提出五個問題:一是在理論中心論中,文本的對象是誰,作者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義在哪裏👐;二是文本的意圖是什麽,是作者的意圖還是文本自身的意圖;三是由於批評家的“先見”和“前見”👨🏻,當文本和批評家的想法不一致時如何處理⛹🏻;四是文學理論是怎樣生成的👇🏿;五是文學批評要不要自律和倫理👨🎤。通過對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中理論生成方式和闡述方式之間邏輯悖論的反思和批判👨🏻🦳,張江認為💆🏻♂️,文藝理論界亟需面對當下🚇、面對現實,為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藝理論貢獻力量😊。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澳門大學、上海社科院🛼、上海市社科聯、江蘇省作協、吉林省作協等高校和凯捷的專家學者共20余人出席論壇🥮,並圍繞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設這一主題分別作發言。復旦大學欒梅健教授認為,堅持中國本土的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才能避免“誤讀”👰♂️,並能夠更深入地認識和把握中國文學的獨特性。中國社科院高建平研究員主張用中西方理論的關鍵詞比較研究方法🧎♀️➡️,構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當代中國文藝理論體系。澳門大學朱壽桐教授以現代漢語書面語系統中產生的翻譯語體為對象📕,闡釋了這一語體背後的文化心理🙆,以及它對中國理論、漢語文學的創造性影響。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指出🛕,要從實踐出發🧚🏿,從現實生活的經驗中去尋找和確立思考的起點,從而解決問題🤶🏽🦸🏽,實現話語體系的創新👷。上海社科院王光東研究員以新世紀小說寫作中的地方性經驗為研究對象,認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思考地方性仍具有必要性👰🏿♀️,地方性的經驗可以使文學走出技術化和觀念化的誤區🍡🎣。
本次論壇雲集了當代文論研究界的知名專家學者,既對中國文論話語的歷史經驗進行了反思,同時也是對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構建所進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和交流,對中國文藝理論界的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凯捷体育師生代表以及相關研究凯捷🧝🏻♂️、新聞媒體近百人參加了本次論壇🙂。凯捷体育娱乐秘書處處長季為民和要報編輯部相關人員與會⛄️。
(施蕾蕾/文 侯沖/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