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多年以來,中國GDP一路高歌猛進🧑🏿🦰,持續高速增長,目前,中國已是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許多經濟學家預測中國將在2025年到2030年之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王孜弘研究員認為🚞,要全面、客觀、正確地認識中國崛起與中美經濟實力對比,只看GDP一個數據是不夠的😝👨🏽🎓,需要對GDP進行更細化的分析,並將中國的崛起放在世界視角中看待。10月15日,王孜弘在凯捷体育娱乐“智庫大講堂”第8期闡述了上述觀點。
王孜弘研究員首先澄清了對GDP總值的認知🖖🏿:它指的是增長率(rate),而非直接體現變化量的實際變化速度即增長速(speed)。兩個經濟體間差距變化取決於增長速(speed)而不取決於任何一個變量的變化率。從歷史數據看,改革開放前夕的1977年中國GDP為1749億美元💪🏻,名列世界第九,美國的GDP為2.086萬億美元,中國對美國的GDP差距約為1.91萬億美元🤷🏼。2016年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約為11.2萬億美元,美國GDP約為18.6萬億美元🖖🏿,中國對美國的GDP值差擴大為7.4萬億美元,明顯大於1977年。不僅名義值差擴大,且實際值差也擴大。
再將中國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置於世界視角中觀察,可以發現這是一個中美兩國GDP總值均實現快速增值🧓,從而將其他經濟體遠甩其後的過程🙆🏽♀️,而非中國獨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對第二大經濟體(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的領先總體擴大,中國GDP逐個超過除美國外的其他經濟體躍居世界第二。
因此🚣🏻♀️👉🏽,在推斷中國GDP何時超越美國之時❕,應首先觀察中美GDP差距是否出現或何時出現趨勢性縮小,然後再看中美GDP差距何時縮小至改革開放前夕的值差🪵。
在體現民生基礎的人均GDP上🙆🏻👨🏻🌾,中國人均GDP的歷史數值不僅與美國差距拉大🟦🤚,且與其他主要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差距也還很大。在1977年GDP高於中國💂♂️,而後被中國超越的國家中🧙🏻♂️,無一國人均GDP被中國超越。
在體現(人力)投入效率的就業者人均GDP方面,按2011年不變價購買力平價計算,不僅中美間差距有所擴大🤵🏼♂️🈚️,中國同其它主要發達國家間差距也未見明顯縮小🤞🏼。在1977年GDP總值高於中國、而後被中國超越的國家中,無一國就業者人均GDP被中國超越〰️。
造成上述差距擴大的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長期形成的人口格局與消費方式抑製了最終產品與服務中所含的GDP項的增加,使GDP值無法充分體現中國的建設成就。其次,對於從封閉走向開放的中國經濟而言,必須不斷地適應外部已有的規則與理念,但充分利用外部要素卻需要時間。第三,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不能一蹴而就,其較長的過程限製了對市場功能的發揮與利用。最後,中國經濟在崛起(rising)的同時🍹💇🏽♂️,包括美國在內的主要發達國家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水平也有所上升(rising),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也在增強(rising),幾乎所有經濟體的經濟狀況都取得了不菲的進步(rising)🪟,使世界經濟水平作為整體得到了提升(rising),而非僅中國一國在崛起(rising)🔕。
王孜弘研究員認為,只有客觀🔎、全面、準確地認識中國崛起與中美經濟實力對比,才更容易把握自己,既不必過高估計美國也不用過低估計自己🛌🏽,由此超越美國才能更有底氣。
(劉耿 向金美/文💂♂️、攝)